与水同行

作者:孙海舟 文字类三等奖

  创作说明:从描写身边的水开始,以我们所感受到的水入手描写我们所认识的水。然后第二段则是叙述水给人们所带来的恩泽,生命从诞生以来,就从来没有离开水。无疑水是至关重要的。的确,它给我们带来了相当益处,当然也带来了严重的灾害。不仅是长江黄河带来的,还有各种各样有关水文的灾害。人们在完成了各项治理水的工程,从中获益之后,作为普通的百姓也需要意识到我们也有要爱护水的责任。在水污染、水资源短缺问题棘手的当下,我们应当正确的认识到我们与水的关系。而本文的主旨即是从由古及今人们与水的关系中思辨,倡导人们正确认识水,利用水,呼吁人们既要有尊崇之心,也要爱护、保护我们仅剩不多的水资源。

与水同行

一滴不知从哪儿凝的水,轻叩了这寂静无声的门。眼前碧落而下一幅万里长卷,空中坠下的,或是晶莹剔透的珍珠粒,在叶上弹跳,在檐上翻滚,或是细密绵长的丝,织成绸缎后轻轻抚于大地的广袤的青翠上。也有洁白无瑕的,在水最安分的季节,或是缓步或是疾走的来到地面上。这是水对自己的一番展演,氤氲的水汽如雾般笼罩。世界经过了水的洗练也换得一身澄澈清宁。我想,这便是我眼中的水了。

水青睐潋滟的西子之湖,垂恋白银盘里的洞庭,与滚滚东去奔腾向天际的长江同舞,也和胸怀天下的大洋共眠。“沔彼流水,朝宗于海。”这是百川归海的气势,“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是泱泱大河的长歌。水中流淌的是中华千年之德,承载的是中华民族千年之梦。两条母亲河孕育的华夏文明,从北至南,由东至西,河姆渡到半坡,从夏到清,沧海桑田,她们见证了民族的衰亡昌盛。从灵渠到京杭大运河,由都江堰到三峡大坝,世世代代的人们被泽蒙庥。

水是上善的,它不争而利万物,而它似乎又是包容于万物里的,是成就了这个世界的一切的。雨林到沙漠,海洋到内陆,它以不同的形姿与万物缱绻相依。轻风掠过,涟漪泛泛;扶枝而上,叶影姗姗;冰寒来袭,结如磐石。它看起来是如此的温和婉约,在文人墨客的笔下或是口中,无不是披上粼粼波光彩衣的仙子,再豪放些的,便是飞流三千尺的壮志之士。在它内敛的表现面前,鲜有人意识到它是一匹不羁的驹。危险在阴暗的角落悄无声息地发酵,当跌破极限之时,才让那些无知与自大通通淹没在这摧枯拉朽的气势之下。那肆意的烈马,眼里再没有盎然的草坪,哪还顾得上你灯火万家。人类与自然实力的霄壤之别,从此深深在人们心里烙下。

 “览百川之宏壮,莫尚美于黄河,潜昆仑之峻极,出积石之嵯峨。”雄壮不胜黄河,“川渎则洪河洋洋,发源昆仑。九流分逝,北朝沧渊。惊波沛厉,浮沫扬奔。”从昆仑的巍峨之巅上洋洋而下,黄河逐渐成为一头狂傲的野兽,一身黄色的鬃毛,露出锋利的爪牙,借着雨势助威,便肆无忌惮的猛扑向河两岸的村庄,裹挟着哀怨与无奈吞去数代人拼搏奋斗的成果,毫不留情。长江,温婉的长江,向来也许是给人留下好印象的。被誉为黄金水道,它的江面上是帆樯林立、舳舻相接的船只。但是它也毕竟不是人们家养温驯的宠物,也是会愤怒的。两岸的百姓,是从愚昧中开始领悟的。祭河神是年年祭的,勤勤恳恳的农民盼着风调雨顺,却也只能做到尽人事,听天命了。那时的人,对水是畏惧的。可是,畏惧又有什么用呢?泛滥的依旧泛滥。山间的水、林里的溪,随时能成为吞噬良田牲畜的恶鬼,畏惧有何用!

自是,人们与水的斗争拉开了序幕。千年的齿轮开始转动后就从未停下,它传动了一个泱泱大国的历史,水从未息过,人们也不曾停下追赶的脚步。从良渚文明外围的水利系统开始,良渚的水坝,走在世界的最前端。“河出昆山,伏流地中万三千里,禹导而通之,出积石山。”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已是耳熟能详,“陆行乘车,水行乘舟,山行乘辇,泥行乘撬,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以决九川,以致能成水土,功辅成,五服至于五千里,州十二,师外薄四海。”他淌河过川,翻山越岭,足迹遍于整个天下,治水十三年。李冰父子“凿离堆,辟沫水之害”,都江堰在县西南二十五里,李冰就地取材,“破竹为笼,圆径三尺,长十丈,以石实之。累而壅水,作之以防江决。”都江堰的水利工程,给巴蜀这片深遭水害困扰的土地带来了福音。自此蜀地“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水旱从人,不知饥饿,则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时光行至今日,人们在洪水面前的奋起反抗历历在目。英勇的战士毫无畏惧地站在死亡面前。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成为他们在危难前的所表现的精神。对猛兽的战斗,人们似乎稍胜了一程,这才算从对水的恐慌中走了出来。暂时扼住了它的爪子,擎住它那以前的人们看来似乎永远不会低下的头。但是不能不说,对水,人们从来不该用控制形容,那是目中无人的狂妄。对它,我们应是敬畏的。

古往今来多少能人智士,奋战在与水相拼的一线。历史长河里流淌的,是多少先辈的汗水啊,为了能驯服这一头野兽殚精竭虑。而如今,那不知从哪里冒出来的水管,源源不断地吐出肮脏又粘稠的呕吐物。我们赖以生存的水,它洁净的身躯就这样被染黑,脸上出现的是一道道再也无法恢复的疤痕。多少人只是顾及了他们短浅的目光所到的部分,未来会怎么样,从不经过头脑。从水龙头汩汩流下的,是它们的血肉,瓶子中还未用尽却被泼洒一地的,是它们的尸骨。自以为凌驾于它们之上的人们,哪里有我们祖先对它们的敬畏!即便那些被水追赶着驱逐着的日子似乎还没远去。即便不再需要祈神拜佛,运用现代的科技,也能造出一片雨来。可是又有多少的贫瘠的土地,仍旧凄楚地巴望着天降的甘霖!多少人挣扎在缺水饥渴的边缘,而多少人却置身边喷涌浪费的水于不见!置整条被污染的河水于不见!置心中对水的依赖于不见!江南的雨水充沛,却因此妄自尊大,这应该吗?它们随着人类的文明一直走到今天,风雨兼程,我们或为它涕泗横流,或为它喜逐颜开的过来了。我们所做的,难道该是无休止的浪费、污染、浪费、污染吗?真要到最后一滴水从眼角流下,方才罢休吗?不该是这样的!将水龙头把手拧得略精准些,将多余的水用在可以利用的地方,都不是难事。只要我们能够去想,我们有心去做,都不能说是麻烦。它们可是我们一直同道的诤友啊。

诚然,人们是钟情于水的。灵动清丽的水,是流淌在山间的小溪;雄浑澎湃的水,是飞流直下的瀑布。“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这是江南朦胧的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是塞上宏阔的水。水,从一滴历经岁月的磨练,穿石而前晶莹琥珀,到聚为跳跃于山涧的轻快乐章,再汇成东流不复回浩浩荡荡的江河,再到无边无垠的汹涌碧波。它们一直与人类的生活的一切交织在一起。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足。”人类文化的数千年,是与水同行的数千年。从畏惧、崇敬、到共处,世世代代的人们在为此奔波不辍,勤勉力行。而站在历史长廊,闻见那响彻古今的空灵悠远的水声的我们,也该随着潺潺的它一直向未来前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