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科技成果评价信息公示

2022-05-05 17:14

  近期,中国水利学会拟对成果“复杂通航水流条件排桩整流技术研究与应用”“黑河额济纳绿洲生态修复机理与调控关键技术及应用”组织评价。

  根据相关要求,现对成果名称、完成单位和主要完成人信息进行公示(详见附件),公示期为2022年5月5日-5月10日。

  公示期间,任何单位或个人均可提出异议。异议意见必须以书面形式提出,单位异议的意见要加盖公章,并明确联系人及联系方式;个人异议的意见要署真实姓名,并附个人身份信息及联系方式。异议意见请寄送中国水利学会学术交流与科普部。

  联系人:颜文珠

  电话:010-63203260   010-63202154(fax)

  通讯地址:北京市白广路二条16号,中国水利学会

  邮编:100053

  附件:1.“复杂通航水流条件排桩整流技术研究与应用”相关成果信息

  2.“黑河额济纳绿洲生态修复机理与调控关键技术及应用”相关成果信息

  中国水利学会

  2022年5月5日


 附件1:

  成果名称:复杂通航水流条件排桩整流技术研究与应用

  完成单位:广西大藤峡水利枢纽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珠江水利委员会珠江水利科学研究院

主要研制人员名单

 

序号

姓名

技术

职称

工作单位

对成果创造性贡献

1

 

高级工程师

广西大藤峡水利枢纽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作为项目负责人,牵头组织整体方案研究制订、试验验证、技术管理、审查,充分发挥业主统筹协调主导作用,对创新点的应用实施发挥了关键作用,组织解决了关键技术难题,研究制订船闸优化施工方案,有效控制工程质量和安全,缩短船闸完建工期,减少了对通航的影响。

2

张金明

高级工程师

珠江水利委员会珠江水利科学研究院

针对大藤峡船闸通航标准高、汛期库区通航水位低、上游口门区通航水流条件差、通航难度大的难题,开展了排桩整流技术机理研究,并将该技术成功应用于大藤峡船闸上游口门区通航措施中,改善了处于峡口、弯道扩散流的口门区及连接段的船舶通航条件,降低了施工强度,节约了工程投资。

3

黄春华

高级工程师

珠江水利委员会珠江水利科学研究院

对传统通航整流技术进行梳理,整合完善了排桩整流理念,指导排桩方案的布置及优化。

4

 

工程师

珠江水利委员会珠江水利科学研究院

研究排桩整流技术机理,完善排桩在水动力方面相关理论研究。

5

黄天宝

高级工程师

广西大藤峡水利枢纽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现场应用实施的技术问题管理。

6

王建平

正高级工程师

珠江水利委员会珠江水利科学研究院

将排桩整流技术成功应用于大藤峡船闸下游口门区通航措施中,改善了处于峡口、弯道扩散流的口门区及连接段的船舶通航条件,节约了工程投资。

针对红花水电站二线船闸(2000t级)下游船闸口门区通航水流差的问题。

7

赵光辉

高级工程师

广西大藤峡水利枢纽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督促全过程施工质量控制,加强现场管理,加快透水排桩施工进度,做好安全教育和安全技术交底,确保施工安全。

8

张艳艳

高级工程师

珠江水利委员会珠江水利科学研究院

将排桩整流技术应用于工程排涝对潮汐河口区往复流航道通航领域,针对该工程衍生出“W”型排桩整流措施,解决了工程建设对潮汐河道船舶通航影响,取消围堰,节约投资。

9

潘明鸿

高级工程师

广西大藤峡水利枢纽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参与前期方案研究与论证、中间过程实施、验收,负责实施过程安全监督。

10

 

高级工程师

广西大藤峡水利枢纽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检查现场技术应用实施运行要求。

11

陈立宁

助理工程师

广西大藤峡水利枢纽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督促现场技术应用实施质量、进度。

12

覃建标

高级工程师

广西大藤峡水利枢纽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协调现场技术应用实施合同处理。

  附件2:

  成果名称:黑河额济纳绿洲生态修复机理与调控关键技术及应用

  完成单位:黑河水资源与生态保护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西北大学、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西安理工大学

主要研制人员名单

序号

姓名

技术

职称

工作单位

对成果创造性贡献

1

董国涛

正高

黑河水资源与生态保护研究中心

制定整体研究方案,提出黑河下游生态治理模式和一体化调控措施,编写报告等

2

蒋晓辉

教授

西北大学

构建了面向生态功能提升的水资源多目标优化调配模型,主持水循环模拟专题

3

于静洁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提出了绿洲水资源-生态系统研究思路,发展了生态水文观测网络系统和试验方法

4

 

教授

西安理工大学

构建了上游水电站水库群调度模型,参与水循环模拟专题

5

吕锡芝

正高

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

提出了水-生态治理模式,参与水循环模拟专题

6

杜得彦

正高

黑河水资源与生态保护研究中心

开展水资源-生态系统互馈关系研究

7

何宏谋

正高

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

构建了黑河中游地下水模型和经济社会预测模型

8

 

副研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解析了间歇性河流与地下水转换关系,发展了基于地下水波动的潜水蒸发计算方法

9

杜朝阳

副研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揭示了干旱荒漠环境下的包气带水汽传输机制

10

廉耀康

副高

黑河水资源与生态保护研究中心

开展生态质量评价,提出水资源配置策略和生态治理模式

11

 

副教授

西安理工大学

开展河道生态水文过程模拟与调控

12

范正军

副高

黑河水资源与生态保护研究中心

提出了额济纳绿洲生态需水的分区分类量化方法,开展生态需水研究

13

张一驰

助研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研究了生态输水对河岸带植被影响规律

14

黄生志

教授

西安理工大学

开展水循环演变机理与模拟

15

 

工程师

黑河水资源与生态保护研究中心

开展生态覆被调查及空间分布格局研究

16

 

副高

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

构建中游水资源配置模型

17

齐金花

工程师

黑河水资源与生态保护研究中心

开展水资源配置实践

18

谷晓伟

副高

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

水库调度规律分析

19

 

工程师

黑河水资源与生态保护研究中心

地表径流分析

20

郭欣伟

工程师

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

经济社会需水

21

张震域

工程师

黑河水资源与生态保护研究中心

地下水位分析

22

韩金旭

副高

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

气象资料收集整理分析

23

马万飞

工程师

黑河水资源与生态保护研究中心

河道渗漏试验实验分析

24

 

工程师

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

水文资料整编

25

程春晓

副高

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

植被水分调查分析

26

 

助工

黑河水资源与生态保护研究中心

参与植物群落调查分析

27

 

副高

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

植被指数变化

28

畅祥生

工程师

黑河水资源与生态保护研究中心

地下水井布设与观测

29

 

副高

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

室内水分曲线和颗分分析

30

邓锐清

助工

黑河水资源与生态保护研究中心

开展水资源调度实践

31

 

副高

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

水面蒸发观测

32

刘姝芳

副高

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

土壤水水盐观测

33

苏晓慧

工程师

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

地下水盐分观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