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3月31日至4月1日,中国水利学会水利史研究会2007年会在贵州安顺召开。本次会议的主题是2006年学会工作总结和贵州鲍家屯乡村水利系统技术考察。水利史研究会的30多位委员或委员单位派出的代表出席会议,会议由水利史研究会秘书长谭徐明主持。
水利史研究会冯广志副会长作了“水利史研究会2007年会工作报告”。冯副会长首先总结汇报了2006年学会工作。在研究会自身建设方面,2006年学会改选了新一届研究会委员,吸纳了一批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养的同志,以及一部分有较高学术造诣的领导干部。在总结多年工作实践的基础上,秘书处提出了研究会管理办法修订稿。在学术活动方面,2006年研究会参与了三项活动:一、中国水科院举办的水利史研究室成立70周年纪念会,汪恕诚及三位副部长出席会议,日本中国水利史研究会和法国远东学院也派代表到会。会议的主题,正如汪恕诚部长所指出的,通过水利史研究室成立70周年的纪念活动,表达对中国水利史的尊重,倡导现代水利理念应有的历史观和自然观。二、积极响应2006年2月国务院发出的《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国发【2005】42号)》,参加了全国政协、山东省政协组织的京杭运河水利工程遗存调研,建设部城市规划研究会组织的贵州鲍家屯古代农田水利调研。调研后提出了以保护为目标的合理利用古代水利工程的建议。三、参与“雨水科普网”站的建设,以推动科学知识的普及与宣传。冯副会长还汇报了2007年研究会的工作打算,一是本次会议后对贵州安顺鲍家屯古代灌溉工程进行考察,以推动对古代水利工程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二是将与绍兴市委、水利局以及韩国祥明大学共同举办“2007越文化与水环境国际学术研讨会”,主要议题是水利与区域文化、水利与环境演变。最后,冯副会长指出,历代水利发展中的文化精粹不会过时,愈是现代化,愈是需要珍重和保护古代水利遗产。水利史研究会将一如既往地在水利史研究、水利遗产保护与应用实践等领域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河北省承德市水务局局长李相国作了题为“传承历史,还原避暑山庄优美水环境”的学术报告,通过承德市水务局还原避暑山庄优美水景观的实例,提供了一个将现代水环境建设与古代水环境规划理念相结合的典范。水利史研究会副会长刘延恺做了题为“关于日本吉野川第十堰问题的争论”的学术报告,简要介绍了日本吉野川民众目前正在为保护当地古代水利工程第十堰所开展的研究与社区行动,为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保护利用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贵州师范大学朱伟华教授作了题为“贵州屯堡及其文化价值”的学术报告,详细阐述了贵州屯堡的历史渊源和发展历程,深刻剖析了屯堡文化的内涵及价值,为本次考察屯堡古代水利工程提供了历史和社会背景。
鲍家屯古代水利工程遗址位于安顺市大西桥镇,引乌江支流邢江河为源,具有灌溉、生活供排水和防洪等多方面的效益,至今仍在发挥作用。它的存在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水利与屯堡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密切关系。本次考察旨在通过深入挖掘研究这一乡村水利系统的技术内涵和管理经验,为今后类似工程的研究以及合理利用和保护提供思路。与会的30多位委员考察了流经鲍家屯的水系及现存堰坝,之后的座谈会上一致认为,鲍家屯古代水利工程与自然非常融合,而且拥有600多年的历史,却能够保存得如此完好,并继续发挥效益,是在用古代水利工程的典范,有许多东西值得借鉴和思考。目前,全国类似鲍家屯这样的在用古代水利工程已经不多,且面临被废弃和盲目改造的危险,希望水利部门能够开展一次全国性调查,以推动古代水利工程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水利史研究会秘书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