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流域涝灾成因及治理对策研讨会在蚌埠召开

2007-11-29 08:10


    11月23日,中国水利学会淮河研究会和安徽省水利学会在蚌埠联合举办了“淮河流域涝灾成因及治理对策研讨会”。会议由淮委副主任、淮河研究会副主任委员刘玉年主持,中国水利学会派员参会。

    本次研讨会是在2007年淮河防汛抗洪取得重大胜利,并经过认真总结和反思之后,针对目前淮河防洪除涝体系仍不完善、防洪除涝能力薄弱、行蓄洪区启用频繁、涝灾严重等问题的背景下召开的。主题是“围绕淮河防洪除涝体系建设,探讨增强淮河除涝能力以及减轻并防范洪涝灾害的技术措施”,其研讨成果对淮委正在开展的流域综合规划修编、治淮19项骨干工程评估、灾后重建、重点平原洼地治理工作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会上,淮河研究会就“淮河流域涝灾成因评价及应对措施研究”取得的成果作了专题汇报。由于气候、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因素,淮河流域一方面水资源短缺,一方面洪灾和因洪致涝严重。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治淮工作,已初步建成了淮河防洪除涝综合体系,防洪能力不断增强,大大减轻了洪涝灾害损失。但仍然不能满足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需求,还需要进一步完善除涝体系的建设。尤其是开展沿淮地区平原洼地的综合治理,已成为全社会广为关注的焦点之一。与会专家就如何解决和降低涝灾或因洪致涝造成的损失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从流域涝灾成因形成机理、沿淮地区和平原洼地治理对策、洪水资源利用、行蓄洪区政策研究和经济结够调整、农田排水系统改造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宝贵意见。

    本次研讨会专业性强、层次高,邀请的大多是流域内多年从事淮河规划和治理工作的实践经验丰富、专业理论水平高的老领导、老专家,所谈观点针对性强,对下一步淮河流域防洪除涝综合治理拓展了思路和视野。


中国水利学会淮河研究会供稿
2007年11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