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入海水道工程是承泄洪泽湖洪水的重要防洪工程,配合现有的入江水道、分淮入沂等工程,可使淮河下游和洪泽湖大堤防洪标准近期达到100年一遇,远景达到300年一遇。早在五十年代初中央政府政务院《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即确定开辟入海水道,此后国务院历次治淮会议都肯定了实施入海水道工程的必要性。1991年11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治理淮河和太湖的决定》(国发[1991]62号)再次明确:"‘九五‘期间建设入海水道,使洪泽湖大堤达到百年一遇的防洪标准"。淮河入海水道近期工程于1999年9月经批复正式开工建设。
一、 兴建缘由
洪泽湖是淮河中下游结合部的巨型平原水库,承泄淮河上中游15.8万平方公里的来水。洪泽湖大堤连同里运河堤、灌溉总渠堤等是苏北里下河、渠北、白宝湖地区3000万亩土地和2000万人的重要防洪屏障,但是,洪泽湖下游洪水出路历来不足。历史上入江水道左堤即里运河大堤曾多次溃决,造成里下河地区大面积毁灭性灾害。
建国后经过四十多年的整治,洪泽湖下游的排洪能力由8000立方米每秒扩大到13000~16000立方米每秒,防洪标准有较大提高。但是,洪泽湖的防洪标准仍不足100年一遇,若遇淮沂并涨,则只能防御约50年一遇洪水,如遇100年一遇洪水,洪泽湖就要采取临时分洪措施,下游地区将受到不同程度的洪水灾害。一旦里运河大堤失守,将造成大量洪水倾入里下河地区,致使人民生命财产遭受巨大损失,几十年的建设成就将毁于一旦。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淮干上中游河道整治工程的实施,茨淮新河工程竣工,特别是怀洪新河工程的投入运用,加快了洪水入湖进程,淮河下游洪水出路不足矛盾将更趋严重。因此,为解决淮河下游洪水出路,提高洪泽湖防洪标准,保证里下河、渠北地区的安全,尽早兴建入海水道工程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
二、 建设标准和主要建设内容
入海水道西起洪泽湖东侧二河口,沿灌溉总渠北侧与总渠成二河三堤,横穿江苏省淮阴、盐城两市的四个县(市)、区及省属淮海农场,最后在扁担港北注入黄海,全长163.5公里。
入海水道工程分远、近二期建设。远期规模按洪泽湖防洪标准达到设计300年一遇,行洪7000立方米每秒,校核1000年一遇确定。近期工程按洪泽湖100年一遇设计洪水,近期工程设计行洪2270立方米每秒;设计防洪水位:淮安立交地涵上10.8米,海口3.6米;渠北地区除涝标准近期自排加抽排达到5年一遇,远景再提高到10年一遇。
工程内容主要包括河道堤防、移民安置、枢纽建筑物、穿堤建筑物、渠北排灌影响处理及桥梁工程等六大部分。
近期工程河道南堤沿灌溉总渠北堤加高加固,新筑北堤。堤顶高程按设计洪水位,南堤为1级堤防加超高2.5米,北堤为2级堤防加超高2.0米,顶宽8米。泓道分南北两泓,按高低水分排的原则布置,运西段按筑堤控制挖两泓,南泓排滩面涝水,北泓不连通。运东挖南北两泓,按渠北地区5年一遇设计除涝流量扣除渠北部分泵站抽排以及相机排入总渠的流量确定规模。枢纽建筑物工程有入海水道与二河、京杭运河、通榆河相交处的二河、淮安、滨海枢纽工程及入海口控制的海口枢纽工程,另外还有一座淮阜控制;入海水道切断了宁淮、宁连、淮扬、淮阜、阜宁、204国道、黄海等七条公路干线,为解决公路交通问题,除宁淮公路交通结合二河枢纽建设、淮扬公路交通结合淮安枢纽建设、黄海公路桥结合海口枢纽建设,另需建设宁连漫水公路桥、淮阜漫水公路桥、羊莆公路高架桥、204国道桥4条公路跨河桥梁。另外,还有北堤沿线20条支流汇入处沟口涵闸建设和南堤现有10座穿堤建筑物加固接长或拆除。
渠北排灌处理工程除在泓道布置中已考虑的内容外,尚有部分影响处理工程,如现有部分排灌工程改建、赔建等。
近期工程共征用耕地6.44万亩,占用滩地3.9万亩,拆除房屋6.4万间,迁移人口6.29万人,搬迁事业单位104个和工业企业60个。经调查统计,生产安置人口5.2万人,建房人口6.29万人。
近期工程量有土方挖填18164万立方米,砌石39万立方米,砼及钢筋砼56万立方米。可研批复工程总投资41.17亿元,计划5年完成。
三、 工程效益
近期工程建成后,可将洪泽湖大堤防洪标准由目前约40~5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同时可使渠北地区除涝标准由3年一遇提高到5年一遇。当遇100年一遇洪水时,可一次性减少直接经济损失62.2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