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考古填补大量历史研究空白

2002-11-14 08:12
新华网武汉10月31日电(记者 李延丽 戴劲松)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张柏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随着近年来在三峡地区进行文物保护抢救性发掘,整个三峡地区考古文化编年逐步廓清,这一区域长期以来的大量历史研究空白得到填补。”

  他认为,三峡地区距今7500年至4000年的史前考古学文化发展脉络已显雏形,并获取了一批关于古代巴文化及其与蜀、楚文化关系的重要资料,对汉唐时期三峡地区的文化遗存有了新的认识。而巫山县204万年前龙骨坡遗址的发掘及“巫山人”的问世,更是在国内外学术界引起强烈反响。

  此外,分布在三峡地区的古栈道、纤道和大量的土家族等民俗文物,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古代航运遗迹和4000多年巴文化绵延不绝的活化石。这对更加清晰地展现史前文化脉络和巴文化的历史、全面认识长江中上游地区在华夏文明史上的地位无比重要。

  湖北省考古所所长王红星介绍说,巴东旧县坪以宋代文化为主体,遗物遗迹之丰富十分罕见,“它位于三峡中的巫峡口处,很可能是当时流域交通的歇脚点,保存了完备的城市形态和布局,既利用了地形条件,又考虑到了人文景观的重要性,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目前,位于湖北境内的庙坪遗址是三峡库区发掘面积最大的遗址,年代跨度极大,文化特征鲜明。在该遗址发现的新石器龙山时期的文化遗存,填补了三峡地区这一年代的考古文化空白,为系统地探讨三峡地区考古学遗存的编年和谱系关系以及与周边地区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线索。

  在柳林碛遗址发现的一批早期遗存,填补了城背溪文化晚期和大溪文化早期之间的断裂,现存的大批刻划符号,为研究原始文字的起源提供了宝贵资料;此遗址还出土了一件精美的透雕石头小人像,是目前所见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雕像,工艺精美,造型奇特,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当时人们的工艺水平、宗教信仰和审美情趣。

  令人震惊的考古发现在三峡层出不穷。云南考古研究所考古队在对老棺丘墓群一东汉合葬墓进行发掘时,发现了一枚用阴文刻有“车”字样的陶制象棋棋子,是我国目前出土的最早的象棋实物;在秭归东门头遗址出土了举世罕见的“太阳与人”石刻,对研究当时的宗教崇拜、文化艺术和社会性质很有价值;三峡唐纪年墓和长沙窑釉下彩瓷的发现,不但增加了唐纪年墓的资料,而且为长沙窑瓷器的传播提供了新线索;宋代壁画墓首次被发现,其墓葬形制和壁画内容是研究当时的丧葬制度及文化背景的第一手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