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武汉10月31日电(记者 李延丽 戴劲松) 长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给三峡留下了宝贵的文物资源。三峡库区的历史文物分布广、数量多、价值大,汇集了一大批国宝级的珍贵文物。
湖北省文物局三峡办公室王凤竹主任说:“三峡工程将淹没秭归、巴东、巫山、奉节、云阳、万州、忠县、丰都等有着数千年历史的古城,库区文物十分密集,种类繁多,地面有异彩纷呈的民居、古庙、桥梁、碑刻等,地下有遗址、墓葬、石器等。这些文物古迹跨越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夏商时期、春秋战国时期、两汉和唐、宋、元、明、清朝,时间跨度之长,堪称一部‘中国实物通史’。”
1994年,为彻底探明库区文物的“家底”,国家文物局组织全国数名专家学者组成三峡文物保护规划小组,中国历史博物馆馆长俞伟超任规划小组组长,组织全国30多所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的数百位学者,对三峡地区文物开展了地毯式调查。
调查结果举世震惊,专家们共记录文物点1282处,其中有60多处旧石器时代遗址和古生物化石地点,80多处新石器时代遗址,100多处古巴人遗址和墓地,470处汉至六朝的遗址和墓地,6处古代枯水题刻和数十处宋代以来的洪水题刻组成的举世罕见的古代石刻水文记录长廊,2处东汉石阙题刻和数十处唐以后的摩崖造像、碑碣、摩崖诗文题刻,近300处明清建筑物,包括庙祠、民居、桥梁等。
其中,白鹤梁、大昌古镇、张飞庙和石宝寨这四大地面文物更是尤为珍贵。涪陵白鹤梁古代水文题刻是目前世界上所发现的时间最早、延续时间最长、数量最多的枯水水文题刻,远远超过了埃及尼罗河中类似的水文石刻,被誉为“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巫山县大昌古镇有1700多年历史,是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和历代军事重地,其中的温家大院是当地清代民居典范;云阳县张飞庙汇集了唐宋元明清建筑精华,庙内有大量字画碑刻珍品,有“文藻胜地”之称;而被誉为“世界八大奇异建筑”的石宝寨,是我国现存体积最大、层数最多的穿斗式木结构建筑。
近年来随着大批地下文物的出土,三峡地区的文化序列越来越清晰地展现在人们面前。尤为重要的是,已发掘的巴人遗址包含了从功能布局到建筑、墓葬、冶金、盐业、窑业、农作遗迹等多方面的历史信息,为深入研究峡江地区文明进程、环境变迁补充了大量不可替代的实物史料。
目前,重庆库区已完成考古发掘45万平方米,湖北库区已发掘面积为24万余平方米,共出土珍贵文物4000余件,在很多方面填补了当地历史文化研究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