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

2002-12-09 15:49
针对三峡工程蓄水日期临近、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丹江口水库开工在即,以及长江河口地区涌动的开发热潮,水利部于9月中旬制订了对这三个区域的水资源保护规划,涉及污水处理、饮用水源地保护、水土流失的防治、生态系统建设等等方面。而本报最近有关青藏铁路二期工程及西气东输工程的报道说,工程建设者小心地呵护着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青藏铁路二期工程为高原野生动物预留13条迁徙通道,精心保护每一寸草皮;西气东输工程中普遍奉行“HSE”即健康、安全和环保的施工理念……

  在我们看来,所有这些都昭示着一种观念的重大变化,即在经济建设中,人们越来越尊重自然、敬畏自然,谨慎处理人为开发可能导致的对生态的消极影响,全力减少工程建设对生态资源的干扰。

  如此重视重大工程建设中的环保问题,将生态保护意识融入其中,反映了我们日趋成熟、科学和理性的发展理念。曾几何时,在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我们过于强调“人定胜天”,在大自然面前,我们习惯于以征服者自居,以万物主宰者自居,对自然规律缺乏研究和尊重。今天,人类干预自然改变自然的能量越来越大,这在某种意义上也意味着,人们可能给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的力量正成倍地增长。所幸的是,我们开始意识到了大自然的威严以及忽视自然生态保护可能招致的恶果,开始秉持敬畏自然、珍视万物的心态,将自身视为大自然的一个有机部分,从而越来越懂得尊重客观规律了。

  贯穿于重大工程建设中的环保意识,体现了各级政府对可持续发展的深刻认识。从单纯追求经济指标的增长,到重视经济、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一变化是巨大的。前些年,以破坏环境、牺牲生态资源换取短期经济效益的行为,成为不少地方的“发展”捷径,随之而来的水污染、水土流失、空气污染、沙漠化严重等一系列恶果,让我们深切领略了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可以说,生存质量的降低,是不成熟的发展观所招致的最为惨重的后果。而被污染、破坏后的环境再恢复起来,代价相当沉重,不少地方为此背上沉重包袱。短期经济利益的诱惑使一些地方在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两者之间顾此失彼,类似的教训我们必须牢记,绝不能重蹈覆辙。

  重大工程建设中的生态保护,不可能完全依靠市场机制的调节。如果我们把生态环境视为一种使社会成员公平受益的公共资源,那么,政府对此的责任尤为重大。在三峡等长江流域特定区域的水资源保护规划中,我们看到了政府的积极作为。包括青藏铁路二期工程、西气东输工程等重大工程建设中的环保理念,更离不开政府的积极引导与规范。

  重视工程建设中的生态保护,还有一种潜在的社会效果,即传播一种珍视自然生态的文明理念,提高广大民众的环保意识。我们相信,来自各级政府、社会组织及普通公民对生态环境的珍视与敬畏,将会培植起一个良好的保护生态环境的社会氛围,构筑起一个坚实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体系,其最终意义将大大提升我们所有社会成员的生存质量。同时,也会使我们的子子孙孙受益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