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工程对我国特有的水生珍稀动物中华鲟有什么影响?

2003-01-14 13:11
中华鲟属鲟形目鲟科,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是一种大型洄游鱼类,是1.4亿年前和恐龙同时代的生物,素有“活化石”之称。中华鲟是一种生在长江、长在大海的特殊鱼类,令人称奇的是,当幼小的中华鲟游出长江口进入大海邀游十多年之后,虽然长成了具有生育能力的大鱼,但还能牢牢地记住长江口,再游回长江“生儿育女”。水生生物学家正在研究中华鲟特有的记忆功能的奥秘。中华鲟性成熟晚但体重和身长生长迅速,雄性成熟为9龄,雌性成熟为14龄;一般身长2米左右,最长达4米;一般体重200千克左右,最大达500千克以上。成鱼在海区摄食底栖鱼类,也食虾、蟹等底栖生物。中华鲟在东海里“恋爱”后,成双成对地进入长江口,一般不再摄食,一直上溯到金沙江下游,性腺也已发育到期,则“结婚”交尾繁殖。葛洲坝工程1981年1月大江截流后,阻断了中华鲟自长江口至金沙江的洄游路线。国家为了保护中华鲟物种,除明令禁止商业性捕捞外,还在宜昌建立了中华鲟人工繁殖研究所,1983年人工繁殖成功,并将幼中华鲟放流入长江中。1985年又研究成功采用人工合成激素代替雄中华鲟脑垂体给雌中华鲟催产。自1984年至2001年底,共放流入长江的幼中华鲟已达400万尾。

自1982年秋末始,每年都观察到中华鲟在葛洲坝工程下游15公里江段范围内自然繁殖。另据观测,长江口崇明岛地区的中华鲟幼鱼资源,1986年已经接近或达现葛洲坝建坝前水平。

三峡工程位于葛洲坝上游,不再存在阻隔中华鲟洄游路线问题。但三峡工程在每年10月份开始蓄水,将使下泄流量比天然流量有所减少,这就有可能干扰中华鲟在葛洲坝工程下游的栖息和产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