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科技成果评价信息公示

2022-04-28 13:19

  近期,中国水利学会拟对成果“强扰动下珠江河口演变研究与治理关键技术”组织评价。

  根据相关要求,现对成果名称、完成单位和主要完成人信息进行公示(详见附件),公示期为2022年4月28日-5月7日。

  公示期间,任何单位或个人均可提出异议。异议意见必须以书面形式提出,单位异议的意见要加盖公章,并明确联系人及联系方式;个人异议的意见要署真实姓名,并附个人身份信息及联系方式。异议意见请寄送中国水利学会学术交流与科普部。

  联系人:颜文珠

  电话:010-63203260   010-63202154(fax)

  通讯地址:北京市白广路二条16号,中国水利学会

  邮编:100053

  附件:“强扰动下珠江河口演变研究与治理关键技术”相关成果信息

  中国水利学会

  2022年4月28日
 

  附件:

  成果名称:强扰动下珠江河口演变研究与治理关键技术

  完成单位:珠江水利委员会珠江水利科学研究院、中山大学、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澳门大学

主要研制人员名单

序号

姓名

技术

职称

工作单位

对成果创造性贡献

1

何用

教授级高工

珠江水利科学研究院

项目总负责,提出项目总体研究思路,针对珠江河口侵蚀演变新变化,提出新情势下珠江河口滘调、网通、口控、湾稳系统治理策略。

2

杨芳

教授级高工

珠江水利科学研究院

协助负责并指导各研究课题的研究方向和研究过程。组织开展河口原型观测试验站建设,和河口多尺度多地貌形态水沙盐数值模拟技术研发。

3

刘诚

教授级高工

珠江水利科学研究院

协调负责并指导各研究课题的研究方向和研究过程。具体负责河口原型观测试验站建设方案,负责了深坑蓄咸、滩槽分咸等动力过程研究工作

4

刘培

高级工程师

珠江水利科学研究院

具体负责新情势下珠江河口滘调、网通、口控、湾稳系统治理策略研究,协调开展口门泄洪、阻咸、通航协同治理攻关。

5

卢陈

高级工程师

珠江水利科学研究院

具体负责大型河口控制-采集-分析于一体的智能化物理模型试验平台。建设。

6

侯堋

高级工程师

珠江水利科学研究院

主持了浅滩防护技术研发,建立了珠江河口浅滩生境侵蚀风险图谱;

7

刘丙军

教授

中山大学

负责海陆交互作用下珠江河口区盐水入侵的演变规律?,实现了盐水入侵的精准化预测预报。

8

袁菲

工程师

珠江水利科学研究院

负责强不平衡条件下多汊河网冲淤判别方法,明晰了西江干流冲蚀、北江干流平衡的新趋势。

9

黄春华

高级工程师

珠江水利科学研究院

参与协调珠江河口原型观测试验站建设,组织协调技术工作的应用推广。

10

张磊

正高级工程师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研发了沙质岸滩潜堤防护技术。

11

邹华志

教授级高工

珠江水利科学研究院

研发了河口多尺度多地貌形态洪潮咸数值模拟技术,量化了三角洲河网河床下切及口门外拦门沙萎缩对咸潮上溯的贡献度。

12

王世俊

高级工程师

珠江水利科学研究院

协助组织了河口浅滩侵蚀防护与生态修复技术研发,提出了河口网-湾联动效应及协同治理策略。

13

华厦

工程师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参与研发了岸滩防护技术。

14

施华斌

副教授

澳门大学

参与澳门附近水域水沙过程高精度模拟。

15

刘晓建

高级工程师

珠江水利科学研究院

负责河口拦门沙形态变化长周期模拟,解析了拦门沙口门向双汊形态演变机制和自然周期。

16

黄燕

高级工程师

珠江水利科学研究院

参与项目的总体协调、和珠江河口滘调、网通、口控、湾稳系统治理策略的提出。

17

许劼婧

工程师

珠江水利科学研究院

定量阐明来沙减少对河网河床下切的贡献率,得到了本世纪以来河床仍处于自然下切的新认识。

18

吴尧

工程师

珠江水利科学研究院

负责了河口多尺度多地貌形态洪潮咸数值模拟技术,解决了河床突变对节点-汊道-口门-河口湾动力过程高效精准模拟难题。

19

杨跃

高级工程师

珠江水利科学研究院

负责组织实施珠江河口原型观测试验站系统建设与维护。

20

罗朝林

高级工程师

珠江水利科学研究院

负责珠江河口原型观测试验站数据安全维护与后处理系统建设。

21

黄鹏飞

工程师

珠江水利科学研究院

主导提出了塑滩稳槽修复保护新模式,提出了口门滩槽修复位置、形态、规模等关键技术指标。

22

方神光

教授级高工

珠江水利科学研究院

负责珠江河口原型观测试验站数据分析、极端风暴潮期间高精度关键水域动力结构分析与水文情势分析。

23

刘霞

高级工程师

珠江水利科学研究院

辨识了强扰动下河口浅滩生境的动力条件与物质要素演变特征,解析了河口湾浅滩冲淤趋势。

24

朱小伟

工程师

珠江水利科学研究院

参与研发了近自然保滩促淤的淤泥质浅滩防护技术,协助确定了浅滩侵蚀防护工程的关键技术指标。

25

许伟

工程师

珠江水利科学研究院

创新了河口全水域纵向连续、横向到岸的分区管理与保护模式。参与划定泄洪-纳潮-输沙敏感水域。

26

杨留柱

高级工程师

珠江水利科学研究院

参与强扰动下珠江河口长周期冲淤变化遥感分析,阐明了人为活动加速河口演变过程。

27

杨裕桂

工程师

珠江水利科学研究院

创新了塑滩稳槽修复保护新模式,参与提出了口门滩槽修复位置、形态、规模等关键技术指标。

28

吕文斌

高级工程师

珠江水利科学研究院

参与提出了新时期珠江河口多区域协调、多功能维护、多目标优化系统治理策略